首页 > 信息公告 > 行业动态

银行卸除存贷比“枷锁” 最高释放信贷资金6.6万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日期:2015-06-26  

       核心提示:本次修正草案中的重要内容是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隔十二年,我国再次启动了对商业银行法的修订。

    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并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本次修正草案中的重要内容是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此前,关于放开存贷比限制的呼声一直很高。会议认为,取消存贷比的限制有利于完善金融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企业等贷款的能力。

    “鉴于目前商业银行存款流失比较严重,存贷比明显制约了贷款投放能力。废除存贷比后,将推动现有的银行体系释放出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主动负债,拓宽存款之外包括金融债、同业资金在内的多种负债方式”。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杨驰也强调,受资本充足率、合意贷款规模等指标的限制,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不可能无限增长,总体上还是会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中信建投银行业分析师杨荣此前的分析也认为,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极端情况下(按照80%存贷比测算),16家上市银行将新增人民币贷款约6.6万亿。

    引入新的流动性指标

    “75%的存贷比要求,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存款占负债比重和贷款占资产比重日益下降,对于资产负债期限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已有所降低,并不能准确反映资产负债的期限配比和流动性状况。”杨驰表示。

    存贷比作为一个法定监管指标取消以后,将转变流动性监测指标。杨驰认为,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监管机构已经建立起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度以及同业负债集中度等多个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指标。

    广发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沐华也认为,此后贷存比将作为流动性监测指标,成为内部弹性指标而非法定硬性指标。随着金融改革深化进程的推进,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多元化,参考海外经验,未来监管指标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硬性要求减少,监管弹性增大。

    杨荣认为,“如果存贷比取消,未来的银行流动型监管指标大概率将由巴塞尔协议III中的流动资金覆盖率(LCR)与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来胜任。相较于简单的存贷比监管,LCR与NSFR更加接近流动性监管的实质。”

    近年来,监管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不断地对存贷比进行弹性的调整和改变。比如,2014 年7月,银监会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三农”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等6项不再计入分子(贷款)。

    2014 年12月,央行明确从2015年起,对“各项存款”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将部分原属于“银行同业存放”项下的金融机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

    存款不再冲时点

    在杨荣看来,存贷比的取消将促进银行经营管理从负债端转为资产端。他表示:“作为一项监管指标,存贷比一直是银行不敢逾越的雷区,由此也催生了存款冲时点、违规揽储、金融掮客等乱象。”

    尤其在互联网金融、股市火爆的背景下,存款逃离银行的趋势已难以逆转,银行的对存款的追逐成本上升较快。杨荣认为,放松存贷比,替代为实质性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使银行可以更加纯粹的根据自身业务开展的需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避免特定监管指标对业务的干扰。

    沐华也表示,存贷比取消缓解金融脱媒下的吸储压力,“由于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及近期股票市场的分流,银行一般性存款的吸收压力加大。贷存比取消利好银行股,尤其贷存比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贷存比取消后,贷款投放来自于存款的压力减小,但依然视贷款总量控制、贷款需求及资本约束而定。”

    恒丰银行战略与创新部研究员钟华也表示,“存贷比”取消为银行信贷投放开了“正门”,也将会减少因为满足存贷比监管而带来季末存贷大腾挪现象,进而有助于减少金融市场不必要的波动。

    “尽管今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5.67%,远低于75%,但有不少城商行以及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存贷比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75%的这一监管水平。”钟华称。

    不过杨荣也认为,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在存贷比限制取消后信贷规模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将进入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预期未来信贷融资占社会融资比上升,并带动M2增长。

     


【相关文章】
  1. 上市券商资管业务更趋主动
  2. 京东金融联手华泰资管首推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
  3. 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发展 需打破多种桎梏